每日观察!媒体:超六成青年自认“社交卡顿”,勉为其难不如顺其自然

  • 2023-05-15 16:01:02
  • 来源:凤凰网


(相关资料图)

□蒋璟璟

社交媒体时代,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每天从早到晚在网上交流,而面对面交往时,反倒感觉不知所措。近日,一项对2001名18-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,64.2%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“社交卡顿”,其中26.7%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在线下社交中有障碍,17.0%的受访青年感觉线上社交时存在障碍,20.5%的受访青年感觉线上线下自己都有问题。仅有三成青年认为自己没有社交困难。

“社交卡顿”一说不是新概念,相比于更广为人知的“社恐”,“社交卡顿”似乎更多指向一种过程性的卡阻和沟通技术的缺失。如果说“社交恐惧”是天然、内在地“排斥社交”,那么“社交卡顿”,更像是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,明明是想好好社交却“总是做不好”。“卡顿”显然是相对于“丝滑”而论,卡顿的社交磕磕绊绊,于很多人而言,无异于折磨。

青年世代中的一部分人,“社交”似已成为疑难杂症。60.6%的受访青年表示,当下一些社交逐渐变味,目的性强,难以认同。此外,47.8%的受访青年将这一现象归因于工作生活压力大,没精力社交;46.5%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在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单薄,社交经验少;42.6%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无效社交过多……从中不难看出,“社交”不仅从整体生活中被剥离、“单列”,甚至还被进一步细分,诸如“功利社交”“无效社交”种种。由此,必然会强化情绪,而情绪又往往导向焦虑。

我们知道,以往社交更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,“有话则长,无话则短”。社交是与生活、工作融为一体的,一般人并不会把“社交模型”单拎出来进行评估和反思。而直至今日,当大众越来越在意社交,“社交”的态度、过程与效用等等,都会被拿来郑重其事地论述一番。现实中,“社牛”“社恐”的对号入座,扼杀了人作为主体的多样性与可能性。此外,一些社交敏感人士,还每每会挑选适合自己的社交场景、复盘自己在特定场景下的社交表现,可谓身心俱疲。

试问,“社交卡顿”,到底卡在哪里?是社交本身,又或是我们投诸“社交”之上的期许、想象与患得患失的纠结?很多时候,越是在意就越是执拗,越试图纠正就越是强化。社交,原本就应该是个性化、丰富化的,所谓“社恐”“社交卡顿”,也是正常的社交表达,这本身并不是问题,更不必焦虑不已。勉为其难,不如顺其自然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@  2015-2022 南非包装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